RISC-V MCU中文社区

国内MCU进入洗牌前夜?

分享于 2021-07-09 10:15:16
0
5541

国内MCU市场会洗牌吗?

可能会,
也可能不会,
命运的轮盘交到了它们手上。

2020年末,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进入人们视线,随后,缺货现象从汽车领域开始向更大范围蔓延。目前芯片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,几乎所有芯片行业都受到了冲击,似有愈演愈烈之势。其中,从芯片紧缺程度来看,MCU是本轮芯片缺货中最严重的品类之一。

据研究机构IC Insight预计,今年全球MCU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3亿美元,同比增长超过7%。需求端一派景气之下,供应端产能却频频吃紧。一边是席卷全球的“芯片荒”,另一边又有疫情、暴雪、火灾等意外袭来,MCU市场供需缺口愈加拉大,产业链涨价声四起。

近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、副秘书长叶盛基也公开表示:“当前各类芯片中MCU最为紧缺,国内MCU芯片企业较为薄弱。”

缺芯确实正在给半导体行业带来“阵痛”,刺激着本土MCU厂商寻找突围之路。

外企垄断下,本土MCU企业涌入市场


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,超过74%的中国MCU市场被意法半导体、恩智浦、微芯科技、瑞萨电子、英飞凌等海外厂商占据,本土MCU厂商市场占有率仅为10%左右,产品主要集中于消费电子等细分品类。在汽车、工控等中高端市场,国际大厂几乎处于垄断地位。

从MCU终端应用市场分布来看,下游应用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子(33%)工控/医疗(25%)、计算机(23%)和消费电子(11%)四大领域。根据IC Insights统计,2020年全球MCU市场规模达206.9亿美元。

图源:ASPENCORE

回看国内市场,据IHS数据统计,近五年中国MCU市场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7.2%,市场增速超过国外,2020年中国MCU市场规模达到269亿元,但市场份额被海外大厂占据,国产渗透率低

图源:HIS,国金证券研究所

当前MCU国产化率较低,其主要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方面

(1)MCU是平台化的产品,海外厂商起步早,产品线丰富,生态完备,可为客户提供所有产品全系列的选择。终端厂商已经适应海外巨头的MCU产品及生态,切换国内MCU厂商的意愿较低;
(2)MCU在终端整机成本占比较低,且MCU又是嵌入式设备的核心。整个系统都围绕MCU进行配置,因此客户在选择上较为谨慎,不会因为小幅的价格优势切换厂商;
(3)MCU需要客户二次开发,产品导入周期长,新产品上量慢。

然而,随着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,高端MCU的稳定供应也引发国内汽车厂商的担忧,市场迫切期待优质国产MCU的出现。

目前,国产厂商也正在积极布局各系列MCU产品线,随着国内MCU厂商加大投入力度,开始逐渐在特定细分领域实现突破,在中高端市场完成了产品的渗透,如兆易创新和极海在工业领域的突破(极海半导体MCU率先通过工业级IEC61508 SIL3安全认证),在汽车电子领域,国内目前已经实现车规级MCU量产的公司包括杰发科技、赛腾微电子、芯旺微、比亚迪等。

从企业数量来看,除了大家常常听到的这些公司之外,国内还有数十家未上市公司和MCU初创企业,粗略估算大概也有不下100家。国内的MCU公司在数量上并不输,但产品种类还不太多,同质化问题较严重,市场占有率也不高,能达到欧美公司水平的寥寥无几。

从趋势上看,中国MCU产品性能和市场规模在不断提升,国产MCU正在加速破局。但MCU 是个慢跑的赛道,本土厂商仍需要技术和可靠性的长期积累。

缺货,国产替代风潮来临


自2020年Q3以来,因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,公司纷纷上调产品价格。据统计,在2021第二季度,就有超30家半导体企业调涨产品价格,可见,缺芯引发的涨价还在持续。

据业内人士表示,现在不少晶圆厂基本上涨价幅度在20%左右,个别企业也有翻倍涨价现象。在原厂之外,还存在代理商、渠道商囤货、炒货的情形,不乏出现产品价格上涨十几倍的情况。很多下游制造企业直接从买不到,变成了买不起。MCU产品的正常交货期也从正常的8-10周左右不断延长,目前包括英飞凌、恩智浦、意法半导体等在内的国际大厂均出现交期延长的情况,交期甚至最多延长4倍。

中信证券最新研报表示,2021年以来MCU海外大厂缺货及价格飞涨现象突出,MCU海外缺货正带来供应商本土化机会,预计国内MCU头部厂商有望加速导入下游各类终端客户,2021年有望取得较好业绩表现。

另外,在国外厂商占据优势的汽车和工控市场,行业厂商也开始通过更多渠道采购芯片、增加供应商备选。原来国内很多公司都是优先选择进口产品,但在经历过这么一波“涨价缺货”的摧残后,国内的采购端风向开始转变,国内下游客户开始加速MCU的供应链本土化

实际上,部分国产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,产品技术指标已经能够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,在缺货背景下也能提供便捷的替代方案,这也是很多系统厂商近期加紧改版的原因。另一方面,中兴、华为的遭遇让国内企业明白了技术自研的重要性,原先坚持使用海外MCU的行业厂商也开始接纳国产MCU,国产替代的风潮正在来临。

相信业内人都了解,MCU产品有很强的惯性,一旦更换了就很难再换回来。所以,产品一旦切换成国产MCU,几乎在其生命周期内就不会改回来了,除非国产MCU真的不稳定或不能满足需求。有行业厂商向笔者表示:“以前对国产MCU不信任,觉得可靠性、稳定性差,现在用了之后觉得虽然不是完全满意,但表现也还说得过去。下游终端厂商从本地服务效率、供货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综合考量,也在逐步备份本土厂商方案,或直接将海外供应商替换为本土厂商。”

对于国产MCU厂商的发展建议,业内专家周立功强调:“国外IC设计能力不比国内差,但是他们的工程师离市场远、决策慢,我们要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,定义独特的瞄准细分应用的产品,细分市场未必是小市场。差异化思路之外,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,而且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提升很多竞争优势。”

总结来看,国内MCU厂商在未来要想长久不衰的生存,除了要着眼于国内当前市场,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之外,还需在技术上多加投入,让自身产品与市场主流接轨。另外,也要从价格优势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,逐步完善MCU生态短板,积累和创新的同时打造差异化,致力于32位MCU以及汽车/工控等中高端市场的发展趋势,争取跑赢国产MCU的逆袭之路。

图源:第一财经

再来看涨价问题,一般情况下供需失衡的时候都会有调价,但此次MCU价格涨幅之大让人匪夷所思。熟悉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,MCU原厂其实涨价并不太多,但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,直接扰乱了芯片供应的平衡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、副秘书长叶盛基对此表示,在目前半导体供应紧张的背景下,良莠不齐的现货分销商更可能是芯片市场的不稳定因素。

然而,在金钱里放肆狂欢的厂商们,仿佛早已忘了当年Atmel的教训和命运的最终走向。过去在MCU市场声名显赫的Atmel,在缺货、渠道炒货、大涨价的一波三折后,最终被客户狠心抛弃,渠道商、产品经理和销售们也随之四散而去。即便后来被Microchip收购,Atmel的MCU市场也早已一去不返,不复当年荣光。

在当前现状下,行业厂商应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,在缺货-囤货-涨价之间做好平衡,这轮“风波”迟早都会过去,要做的是如何尽量在风波中保全自身,避免出局,避免Atmel的悲剧重演。

市场新变数


在缺货的同时,本土MCU产业还有多股新的动力,在推动新的变革产生。一方面,所谓万物互联网跟的到来,给MCU厂商带来了庞大的机会。此外,终端厂商自研和RISC-V也将成为本土MCU的X因素。

首先看终端厂商自研方面,国产家电巨头格力电器近日公开宣布,旗下自研MCU芯片已经正式量产并投入使用,年产量超过1000万颗。

图源:腾讯网

布局芯片业务的家电厂商,不只有格力。前不久,美的集团在与投资者互动时,也毫不掩饰地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家用芯片领域,产品涵盖MCU、功率芯片等领域。除此之外,康佳、格兰仕等企业也都已纷纷进军半导体行业,搞芯片研发。

以家电企业为代表的终端厂商纷纷自研芯片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。一方面,在国家大环境对于芯片自主可控的要求趋势下,不希望命脉被掌握在外资手中,所以下定决心自研芯片,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;另一方面,自主研发对终端企业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提升产品的差异化,更好的做好软硬件的适配及性能优化。

在笔者看来,终端企业涉足芯片设计除了能给自身带来好处之外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本土IC的设计水平和经验。更重要的是,或多或少对第三方的MCU供应商会造成影响。

再看RISC-V的兴起。这个新兴的指令集凭借其开源、定制化的特性,吸引了广大厂商的兴趣,也拉低了芯片的入门门槛。例如上文谈到的格兰仕就是借助这个架构,打造了自有的MCU,并将其应用到公司自有的设备中去。

图源:eet-china

面对这个新趋势,目前,国内部分MCU企业已经深入布局,包括兆易创新、东软载波、极海、中微和沁恒微电子等在内的多家本土厂商已经推出了多款基于RISC-V指令集的MCU产品,灵动微方面也多次表达了公司对RISC-V的关注。

此外,类似芯来科技和平头哥等国产厂商在IP领域的发力,也必将进一步降低MCU的门槛,助力本土MCU行业向前迈进。随着生态伙伴的陆续加入以及RISC-V芯片设计平台的涌现,可以缩短中小企业的研发周期,降低研发成本,有望大大加快国内企业的MCU设计和研发能力。相信不久的将来,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系统厂商投入RISC-V MCU的怀抱。


再者,据行业相关人士透露,现在国产MCU厂商在产能争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,有些厂商凭借独特的设计,在当前差能紧缺的情况下,依然如鱼得水,而大部分MCU厂商却需要为了产能绞尽脑汁。值得注意的是,那些原本做WiFi和蓝牙芯片的厂商,也开始凭借无线MCU的概念,去蚕食传统MCU厂商的市场。

以上众多因素的推动下,国内MCU市场新一轮大战在即。

写在最后


国产MCU要走向主舞台,与其他半导体产品一样,别无二致,需要走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突围路。在当今全球缺芯、国产替代以及新技术兴起的现状和趋势下,国产MCU迎来了较好的切入点。

但我们也必须要明白到,包括ST、NXP和瑞萨在内的领先供应商,能在国内多个市场牢牢把控着其地位,有其客观因素所在。以ST为例,他们打造的STM32生态,以及广泛的产品线,可以帮助他们在短短十几年,成为这个领域全球领先的厂商,这足以体现其底气。而国内不少MCU厂商在发展早期,都是打着STM32替代的旗号“出道”,这也可以看出其实力。

但时来易失,赴机在速。







更多实验例程

尽在RVMCU社区

www.rvmcu.com


*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仅供交和流学习之用。如有任何疑问或异议,请留言与我们联系。
5541 0

你的回应
HaroldRum

HaroldRum 未通过实名认证

懒的都不写签名

积分
问答
粉丝
关注
  • RV-STAR 开发板
  • RISC-V处理器设计系列课程
  • 培养RISC-V大学土壤 共建RISC-V教育生态
RV-STAR 开发板